資治通鑑 唐紀 卷220

【唐紀三十六】
起強圍作噩九月, 盡著雍閹茂, 凡一年有奇。
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下至德二年(丁酉, 公元七五七年)

九月, 丁醜, 希德以輕騎至城下挑戰。千里帥百騎開門突出, 欲擒之;會救至, 千里收騎退還, 橋壞, 墜塹中, 反為希德所擒。仰謂從騎曰:「吾不幸至此, 天也!歸語諸將, 善為守備, 寧失帥, 不可失城。」希德攻城, 竟不克, 送千里於洛陽, 安慶緒以為特進, 囚之客省。
郭子儀以回紇兵精, 勸上益征其兵以擊賊。懷仁可汗遣其子葉護及將軍帝德等將精兵四千餘人來至鳳翔。上引見葉護, 宴勞賜賚, 惟其所欲。丁亥, 元帥廣平王俶將朔方等軍及回紇、西域之眾十五萬, 號二十萬, 發鳳翔。俶見葉護, 約為兄弟, 葉護大喜, 謂俶為兄。回紇至扶風, 郭子儀留宴三日。葉護曰:「國家有急, 遠來相助, 何以食為!」宴畢, 即行。日給其軍羊二百口, 牛二十頭, 米四十斛。
庚子, 諸軍俱發;壬寅, 至長安城西, 陳於香積寺北澧水之東。李嗣業為前軍, 郭子儀為中軍, 王思禮為後軍。賊眾十萬陳於其北, 李歸仁出挑戰, 官軍逐之, 逼於其陳。賊軍齊進, 官軍卻, 為賊所乘, 軍中驚亂, 賊爭趣輜重。李嗣業曰:「今日不以身餌賊, 軍無孑遺矣。」乃肉袒, 執長刀, 立於陣前, 大呼奮擊, 當其刀者, 人馬俱碎, 殺數十人, 陣乃稍定。於是嗣業帥前軍各執長刀, 如牆而進, 身先士卒, 所向摧靡。都知兵馬使王難得救其裨將, 賊射之中眉, 皮垂鄣目。難得自拔箭, 掣去其皮, 血流被面, 前戰不已。賊伏精騎於陣東, 欲襲官軍之後, 偵者知之, 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引回紇就擊之, 翦滅殆盡, 賊由是氣索。李嗣業又與回紇出賊陣後, 與大軍交擊, 自午及酉, 斬首六萬級, 填溝塹死者甚眾, 賊遂大潰。餘眾走入城, 迨夜, 囂聲不止。
僕固懷恩言於廣平王俶曰:「賊棄城走矣, 請以二百騎追之, 縛取安守忠、李歸仁等。」俶曰:「將軍戰亦疲矣, 且休息, 俟明日圖之。」懷恩曰:「歸仁、守忠, 賊之驍將, 驟勝而敗, 此天賜我也, 奈何縱之!使復得眾, 還為我患, 悔之無及!戰尚神速, 何明旦也!」俶固止之, 使還營。懷恩固請, 往而復反, 一夕四五起。遲明, 諜至, 守忠、歸仁與張通儒、田乾真等皆已遁矣。癸卯, 大軍入西京。
, 上欲速得京師, 與回紇約曰:「克城之日, 土地、士庶歸唐, 金帛、子女皆歸回紇。」至是, 葉護欲如約。廣平王俶拜於葉護馬前曰:「今始得西京, 若遽俘掠, 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, 不可復取矣, 願至東京乃如約。」葉護驚躍下馬答拜, 跪捧王足, 曰:「當為殿下徑往東京。」即與僕固懷恩引回紇、西域之兵自城南過, 營於滻水之東。百姓、軍士、胡虜見俶拜者, 皆泣曰:「廣平王真華、夷之主!」上聞之, 喜曰:「朕不及也!」俶整眾入城, 百姓老幼夾道歡呼悲泣。俶留長安, 鎮撫三日, 引大軍東出。以太子少傅虢王巨為西京留守。
甲辰, 捷書至鳳翔, 百寮入賀。上涕泗交頤, 即日, 遣中使啖庭瑤入蜀奏上皇, 命左僕射裴冕入京師, 告郊廟及宣慰百姓。
上以駿馬召李泌於長安。既至, 上曰:「朕已表請上皇東歸, 朕當還東宮復修人子之職。」泌曰:「表可追乎?」上曰:「已遠矣。」泌曰:「上皇不來矣。」上驚, 問故。泌曰:「理勢自然」。上曰:「為之奈何?」泌曰:「今請更為群臣賀表, 言自馬嵬請留, 靈武勸進, 及今成功, 聖上思戀晨昏, 請速還京以就孝養之意, 則可矣。」上即使泌草表。上讀之, 泣曰:「朕始以至誠願歸萬機。今聞先生之言, 乃寤其失。」立命中使奉表入蜀, 因就泌飲酒, 同榻而寢。而李輔國請取契鑰付泌, 泌請使輔國掌之;上許之。
泌曰:「臣今報德足矣, 復為閒人, 何樂如之!」上曰:「朕與先生累年同憂患, 今方相同娛樂, 奈何遽欲去乎!」泌曰:「臣有五不可留, 願陛下聽臣去, 免臣於死。」上曰:「何謂也?」對曰:「臣遇陛下太早, 陛下任臣太重, 寵臣太深, 臣功太高, 跡太奇, 此其所以不可留也。」上曰:「且眠矣, 異日議之。」對曰:「陛下今就臣榻臥, 猶不得請, 況異日香案之前乎!陛下不聽臣去, 是殺臣也。」上曰:「不意卿疑朕如此, 豈有如朕而辦殺卿邪!是直以朕為句踐也!」對曰:「陛下不辦殺臣, 故臣求歸;若其既辦, 臣安得復言!且殺臣者, 非陛下也, 乃『五不可』也。陛下向日待臣如此, 臣於事猶有不敢言者, 況天下既安, 臣敢言乎!」
上良久曰:「卿以朕不從卿北伐之謀乎!」對曰:「非也, 所不敢言者, 乃建寧耳。」上曰:「建寧, 朕之愛子, 性英果, 艱難時有功, 朕豈不知之!但因此為小人所教, 欲害其兄, 圖繼嗣, 朕以社稷大計, 不得已而除之。卿不細知其故邪?」對曰:「若有此心, 廣平當怨之。廣平每與臣言其冤, 輒流涕嗚咽。臣今必辭陛下去, 始敢言之耳。」上曰:「渠嘗夜捫廣平, 意欲加害。」對曰:「此皆出讒人之口, 豈有建寧之孝友聰明, 肯為此乎!且陛下昔欲用建寧為元帥, 臣請用廣平。建寧若有此心, 當深憾於臣;而以臣為忠, 益相親善, 陛下以此可察其心矣。」上乃泣下曰:「先生言是也。既往不咎, 朕不欲聞之。」
泌曰:「臣所以言之者, 非咎既往, 乃欲陛下慎將來耳。昔天後有四子, 長曰太子弘, 天後方圖稱制, 惡其聰明, 鴆殺之, 立次子雍王賢。賢內憂懼, 作《黃台瓜辭》, 冀以感悟天後。天後不聽, 賢卒死於黔中。其辭曰:『種瓜黃台下, 瓜熟子離離。一摘使瓜好, 再摘使瓜稀, 三摘猶為可, 四摘抱蔓歸!』今陛下已一摘矣, 慎無再摘!」上愕然曰:「安有是哉!」卿錄是辭, 朕當書紳。」對曰:「陛下但識之於心, 何必形於外也!」是時廣平王有大功, 良娣忌之, 潛構流言, 故泌言及之。泌復固請歸山, 上曰:「俟將發此議之。」
郭子儀引蕃、漢兵追賊至潼關, 斬首五千級, 克華陰、弘農二郡。關東獻俘百餘人, 敕皆斬之;監察禦史李勉言於上曰:「今元惡未除, 為賊所汙者半天下, 聞陛下龍興, 咸思洗心以承聖化, 今悉誅之, 是驅之使從賊也。」上遽使赦之。
, 十月, 丁未, 啖庭瑤至蜀。
壬子, 興平軍奏:破賊於武關, 克上洛郡。
吐蕃陷西平。
尹子奇久圍睢陽, 城中食盡, 議棄城東走, 張巡、許遠謀, 以為:「睢陽, 江、淮之保障, 若棄之去, 賊必乘勝長驅, 是無江、淮也。且我眾饑羸, 走必不達。古者戰國諸侯, 尚相救恤, 況密邇群帥乎!不如堅守以待之。」茶紙既盡, 遂食馬;馬盡, 羅雀掘鼠;雀鼠又盡, 巡出愛妾, 殺以食士, 遠亦殺其奴;然後括城中婦人食之;既盡, 繼以男子老弱。人知必死, 莫有叛者, 所餘才四百人。
癸醜, 賊登城, 將士病, 不能戰。巡西向再拜曰:「臣力竭矣, 不能全城, 生既無以報陛下, 死當為厲鬼以殺賊!」城遂陷, 巡、遠俱被執。尹子奇問巡曰:「聞君每戰眥裂齒碎, 何也?」巡曰:「吾志吞逆賊, 但力不能耳!」子奇以刀抉其口視之, 所餘才三四。子奇義其所為, 欲活之。其徒曰:「彼守節者也, 終不為吾用。且得士心, 存之, 將為後患。」乃並南霽云、雷萬春等三十六人皆斬之。巡且死, 顏色不亂, 揚揚如常。生致許遠於洛陽。
巡初守睢陽時, 卒僅萬人, 城中居人亦且數萬, 巡一見問姓名, 其後無不識者。前後大小戰凡四百餘, 殺賊卒十二萬人。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戰陳, 令本將各以其意教之。人或問其故, 巡曰:「今與胡虜戰, 云合鳥散, 變態不恆。數步之間, 勢有同異。臨機應猝, 在於呼吸之間, 而動詢大將, 事不相及, 非知兵之變者也。故吾使兵識將意, 將識士情, 投之而往, 如手之使指。兵將相習, 人自為戰, 不亦可乎!」自興兵, 器械、甲仗皆取之於敵, 未嘗自修。每戰, 將士或退散, 巡立於戰所, 謂將士曰:「我不離此, 汝為我還決之。」將士莫敢不還死戰, 卒破敵。又推誠待人, 無所疑隱;臨敵應變, 出奇無窮;號令明, 賞罰信, 與眾共甘苦寒暑, 故下爭致死力。
張鎬聞睢陽圍急, 倍道亟進, 檄浙東、浙西、淮南、北海諸節度及譙郡太守閭丘曉, 使共救之。曉素傲很, 不受鎬命。比鎬至, 睢陽城已陷三日。鎬召曉, 杖殺之。
張通儒等收餘眾走保陝, 安慶緒悉發洛陽兵, 使其御史大夫嚴莊將之, 就通儒以拒官軍, 並舊兵步騎猶十五萬。己未, 廣平王俶至曲沃。回紇葉護使其將軍鼻施吐撥裴羅等引軍旁南山搜伏, 因駐軍嶺北。郭子儀等與賊遇於新店, 賊依山而陳。子儀等初與之戰, 不利, 賊逐之下山。回紇自南山襲其背, 於黃埃中發十餘矢。賊驚顧曰:「回紇至矣!」遂潰。官軍與回紇夾擊之, 賊大敗, 殭屍蔽野。嚴莊、張通儒等棄陝東走, 廣平王俶、郭子儀入陝城, 僕固懷恩等分道追之。
嚴莊先入洛陽告安慶緒。庚申夜, 慶緒帥其黨自苑門出, 走河北;殺所獲唐將哥舒翰、程千里等三十餘人而去。許遠死於偃師。
壬戌, 廣平王俶入東京。回紇意猶未厭, 俶患之。父老請率羅錦萬匹以賂回紇, 回紇乃止。
成都使還, 上皇誥曰:「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, 不復來矣。」上憂懼, 不知所為。數日後, 使者至, 言:「上皇初得上請歸東宮表, 彷徨不能食, 欲不歸;及群臣表至, 乃大喜, 命食作樂, 下誥定行日。」上召李泌告之曰:「皆卿力也!」泌求歸山不已, 上固留之, 不能得, 乃聽歸衡山。敕郡縣為之築室於山中, 給三品料。
癸亥, 上發鳳翔, 遣太子太師韋見素入蜀, 奉迎上皇。
乙丑, 郭子儀遣左兵馬使張用濟、右武鋒使渾釋之將兵取河陽及河內;嚴莊來降。陳留人殺尹子奇, 舉郡降。田承嗣圍來瑱於穎川, 亦遣使來降;郭子儀應之緩, 承嗣復叛, 與武令珣皆走河北。制以瑱為淮南節度使。
丙寅, 上至望賢宮, 得東京捷奏。丁卯, 上入西京。百姓出國門奉迎, 二十裏不絕, 舞躍呼萬歲, 有泣者。上入居大明宮。禦史中丞崔器令百官受賊官爵者皆脫巾徒跣立於含元殿前, 搏膺頓首請罪, 環之以兵, 使百官臨視之。太廟為賊所焚, 上素服向廟哭三日。是日, 上皇發蜀郡。
安慶緒走保鄴郡, 改鄴郡為安成府, 改元天成;從騎不過三百, 步卒不過千人, 諸將阿史那承慶等散投常山、趙郡、範陽。旬日間, 蔡希德自上黨, 田承嗣自穎川, 武令珣自南陽, 各帥所部兵歸之。又召募河北諸郡人, 眾至六萬, 軍聲復振。
廣平王俶之入東京也, 百官受安祿山父子官者陳希烈等三百餘人, 皆素服悲泣請罪。俶以上旨釋之, 尋勒赴西京。己巳, 崔器令詣朝堂請罪, 如西京百官之儀, 然後收系大理、京兆獄。其府縣所由、祗承人等受賊驅使追捕者, 皆收系之。
, 汲郡甄濟, 有操行, 隱居青巖山, 安祿山為採訪使, 奏掌書記。濟察祿山有異志, 詐得風疾, 舁歸家。祿山反, 使蔡希德引行刑者二人, 封刀召之, 濟引首待刀, 希德以實病白祿山。後安慶緒亦使人強舁至東京, 月餘, 會廣平王俶平東京, 濟起, 詣軍門上謁, 俶遣詣京師, 上命館之於三司, 令受賊官爵者列拜以愧其心, 以濟為秘書郎。國子司業蘇源明稱病不受祿山官, 上擢為考功郎中、知制誥。壬申, 上禦丹鳳樓, 下制:「士庶受賊官祿, 為賊用者, 令三司條件聞奏;其因戰被虜, 或所居密近, 因與賊往來者, 皆聽自首除罪;其子女為賊所汙者, 勿問。」
癸酉, 回紇葉護自東京還, 上命百官迎之於長樂驛, 上與宴於宣政殿。葉護奏以「軍中馬少, 請留其兵於沙苑, 自歸取馬, 還為陛下掃除范陽餘孽。」上賜而遣之。
十一月, 廣平王俶、郭子儀來自東京, 上勞子儀曰:「吾之家國, 由卿再造。」
張鎬帥魯炅、來瑱、吳王祗、李嗣業、李奐五節度徇河南、河東郡縣, 皆下之;惟能元皓據北海, 高秀巖據大同, 未下。
己醜, 以回紇葉護為司空、忠義王;歲遺回紇絹二萬匹, 使就朔方軍受之。
以嚴莊為司農卿。上之在彭原也, 更以栗為九廟主;庚寅, 朝享於長樂殿。
丙申, 上皇至鳳翔, 從兵六百餘人, 上皇命悉以甲兵輸郡庫。上發精騎三千奉迎。十二月, 丙午, 上皇至咸陽, 上備法駕迎於望賢宮。上皇在宮南樓, 上釋黃袍, 著紫袍, 望樓下馬, 趨進, 拜舞於樓下。上皇降樓, 撫上而泣。上捧上皇足, 嗚咽不自勝。上皇索黃袍, 自為上著之, 上伏地頓首固辭。上皇曰:「天數、人心皆歸於汝, 使朕得保養餘齒, 汝之孝也!」上不得已, 受之。父老在仗外, 歡呼且拜。上令開仗, 縱千餘人入謁上皇, 曰:「臣等今日復睹二聖相見, 死無恨矣!」上皇不肯居正殿, 曰:「此天子之位也。」上固請, 自扶上皇登殿。尚食進食, 上品嚐而薦之。丁未, 將發行宮, 上親為上皇習馬而進之。上皇上馬, 上親執鞚。行數步, 上皇止之。上乘馬前引, 不敢當馳道。上皇謂左右曰:「吾為天子五十年, 未為貴;今為天子父, 乃貴耳!」左右皆呼萬歲。上皇自開遠門入大明宮, 禦含元殿, 慰撫百官;乃詣長東殿謝九廟主, 慟哭久之;即日, 幸興慶宮, 遂居之。上累表請避位還東宮, 上皇不許。
辛亥, 以禮部尚書李峴、兵部侍郎呂諲為詳理使, 與御史大夫崔器共按陳希烈等獄。峴以殿中侍御史李棲筠為詳理判官, 棲筠多務平恕, 故人皆怨諲、器之刻深, 而峴獨得美譽。
戊午, 上禦丹鳳樓, 赦天下, 惟與安祿山同反及李林甫、王鉷、楊國忠子孫不在免例。立廣平王俶為楚王, 加郭子儀司徒, 李光弼司空, 自餘蜀郡、靈武扈從立功之臣, 皆進階, 賜爵, 加食邑有差。李憕、盧奕、顏杲卿、袁履謙、許遠、張巡、張介然、蔣清、龐堅等皆加追贈, 官其子孫。戰亡之家, 給復二載。郡縣來載租、庸三分蠲一。近所改郡名、官名, 一依故事。以蜀郡為南京, 鳳翔為西京, 西京為中京。以張良娣為淑妃, 立皇子南陽王人系為趙王, 新城王僅為彭王, 穎川王僩為兗王, 東陽王侹為涇王, 璜為襄王, 倕為杞王, 偲為召王, 昭為興王, 侗為定王。
議者或罪張巡以守睢陽不去, 與其食人, 曷若全人。其友人李翰為之作傳, 表上之, 以為:「巡以寡擊眾, 以弱制強, 保江、淮以待陛下之師, 師至而巡死, 巡之功大矣。而議者或罪巡以食人, 愚巡以守死, 善遏惡揚, 錄瑕棄用, 臣竊痛之!巡所以固守者, 以待諸軍之救, 救不至而食盡, 食既盡而及人, 乖其素志。設使巡守城之初已有食人之計, 損數百之眾以全天下, 臣猶曰功過相掩, 況非其素志乎!今巡死大難, 不睹休明, 唯其令名是其榮祿。若不時紀錄, 恐遠而不傳, 使巡生死不遇, 誠可悲焉!臣敢撰傳一卷獻上, 乞編列史官。」眾議由是始息。是後赦令無不及李憕等, 而程千里獨以生執賊庭, 不沾褒贈。甲子, 上皇禦宣政殿, 以傳國寶授上, 上始涕泣而受之。
安慶緒之北走也, 其大將北平王李歸仁及精兵曳落河、同羅、六州胡數萬人皆潰歸範陽, 所過俘掠, 人物無遺。史思明厚為之備, 且遣使逆招之範陽境, 曳落河、六州胡皆降。同羅不從, 思明縱兵擊之, 同羅大敗, 悉奪其所掠, 餘眾走歸其國。
慶緒忌思明之強, 遣阿史那承慶、安守忠往徵兵, 因密圖之。判官耿仁智說思明曰:「大夫崇重, 人莫敢言, 仁智願一言而死。」思明曰:「何也?」仁智曰:「大夫所以盡力於安氏者, 迫於凶威耳, 今唐室中興, 天子仁聖, 大夫誠帥所部歸之, 此轉禍為福之計也。」裨將烏承玼說思明曰:「今唐室再造, 慶緒葉上露耳。大夫奈何與之俱亡!若歸款朝廷, 以自湔洗, 易於反掌耳。」思明以為然。
承慶、守忠以五千勁騎自隨, 至範陽, 思明番眾數萬迎之, 相距一裏所, 使人謂承慶等曰:「相公及王遠至, 將士不勝其喜, 然邊兵怯懦, 懼相公之眾, 不敢進, 願弛弓以安之。」承慶等從之。思明引承慶等入內廳樂飲, 別遣人收其甲兵, 諸郡兵皆給糧縱遣之, 願留者厚賜, 分隸諸營。明日。囚承慶等, 遣其將竇子昂奉表以所部十三郡及兵八萬來降, 並帥其河東節度使高秀巖亦以所部來降。乙丑, 子昂至京師。上大喜, 以思明為歸義王、範陽節度使, 子七人皆除顯官。遣內侍李思敬與烏承恩往宣慰, 使將所部兵討慶緒。
先是, 慶緒以張忠志為常山太守, 思明召忠志還範陽, 以其將薛萼攝恆州刺史, 開井陘路, 招趙郡太守陸濟, 降之;命其子朝義將兵五千人攝冀州刺史, 以其將令狐彰為博州刺史。烏承恩所至宣佈詔旨, 滄、瀛、安、深、德、棣等州皆降, 雖相州未下, 河北率為唐有矣。
上皇加上尊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。
郭子儀還東都, 經營河北。
崔器、呂諲上言:「諸陷賊官, 背國從偽, 准律皆應處死。」上欲從之。李峴以為:「賊陷兩京, 天子南巡, 人自逃生。此屬皆陛下親戚或勳舊子孫, 今一概以叛法處死, 恐乖仁恕之道。且河北未平, 群臣陷賊者尚多, 若寬之, 足開自新之路;若盡誅之, 是堅其附賊之心也。《書》曰:『殲厥渠魁, 脅從罔理。』諲、器守文, 不達大體。惟陛上圖之。」爭之累日, 上從峴議, 以六等定罪, 重者刑之於市, 次賜自盡, 次重杖一百, 次三等流、貶。壬申, 斬達奚珣等十八人於城西南獨柳樹下, 陳希烈等七人賜自盡於大理寺;應受杖者於京兆府門。
上欲免張均、張垍死, 上皇曰:「均、垍事賊, 皆任權要。均仍為賊毀吾家事, 罪不可赦!」上叩頭再拜曰:「臣非張說父子, 無有今日。臣不能活均、垍, 使死者有知, 何面目見說於九泉!」因俯伏流涕。上皇命左右扶上起, 曰:「張垍為汝長流嶺表, 張均必不可活, 汝更勿救!」上泣而從命。
安祿山所署河南尹張萬頃獨以在賊中能保庇百姓, 不坐。頃之, 有自賊中來降者, 言「唐群臣從安慶緒在鄴者, 聞廣平王赦陳希烈等, 皆自悼, 恨失身賊庭;及聞希烈等誅, 乃止。」上甚悔之。
臣光曰:為人臣者, 策名委質, 有死無貳。希烈等或貴為卿相, 或親連肺腑, 於承平之日, 無一言以規人主之失, 救社稷之危, 迎合取容以竊富貴;及四海橫潰, 乘輿播越, 偷生苟免, 顧戀妻子, 媚賊稱臣, 為之陳力, 此乃屠酤之所羞, 犬馬之不如。倘更全其首領, 復其官爵, 是謅諛之臣無往而不得計也。彼顏杲卿、張巡之徒, 世治則擯斥外方, 沉抑下僚;世亂則委棄孤城, 齏粉寇手。何為善者之不幸而為惡者之幸, 朝廷待忠義之薄而保奸邪之厚邪!至於微賤之臣, 巡徼之隸, 謀議不預, 號令不及, 朝聞親征之詔, 夕失警蹕之所, 乃復責其不能扈從, 不亦難哉!六等議刑, 斯亦可矣, 又何悔焉!
故妃韋氏既廢為尼, 居禁中, 是歲卒。
置左、右神武軍, 取元從子弟充, 其制皆如四軍, 總謂之北牙六軍。又擇善騎射者千人為殿前射生手, 分左、右廂, 號曰英武軍。
升河中防禦使為節度, 領蒲、絳等七州;分劍南為東、西川節度, 東川領梓、遂等十二州;又置荊澧節度, 領荊、澧等五州;夔峽節度, 領夔、峽等五州;更安西曰鎮西。
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下乾元元年(戊戌, 公元七五八年)


, 正月, 戊寅, 上皇禦宣政殿, 授冊, 加上尊號。上固辭「大聖」之號, 上皇不許。上尊上皇曰太上至道聖皇天帝。
先是, 官軍既克京城, 宗廟之器及府庫資財多散在民間, 遣使檢括, 頗有煩擾;乙酉, 敕盡停之, 乃命京兆尹李峴安撫坊市。
二月, 癸卯朔, 以殿中監李輔國兼太僕卿。輔國依附張淑妃, 判元帥府行軍司馬, 勢傾朝野。
安慶緒所署北海節度使能元皓舉所部來降, 以為鴻臚卿, 充河北招討使。
丁未, 上禦明鳳門, 赦天下, 改元。盡免百姓今載租、庸。復以載為年。
庚午, 以安東副大都護王玄志為營州刺史, 充平盧節度使。三月, 甲戌, 徙楚王俶為成王。
戊寅, 立張淑妃為皇后。
鎮西、北庭行營節度使李嗣業屯河內。癸巳, 北庭兵馬使王惟良謀作亂, 嗣業與裨將荔非元禮討誅之。
安慶緒之北走也, 其平原太守王暕、清河太守宇文寬皆殺其使者來降;慶緒使其將蔡希德、安太清攻拔之, 生擒以歸, C061於鄴市。凡有謀歸者, 皆誅及種、族, 乃至部曲、州縣、官屬, 連坐死者甚眾。又與其群臣歃血盟於鄴南, 而人心益離。慶緒聞李嗣業在河內, , 四月, 與蔡希德、崔乾祐將步騎二萬, 涉沁水攻之, 不勝而還。
癸卯, 以太子少師虢王巨為河南尹, 充東京留守。
辛卯, 新主入太廟。甲寅, 上享太廟, 遂祀昊天上帝;乙卯, 禦明鳳門, 赦天下。
五月, 壬午, 制停採訪使, 改黜陟使為觀察使。
張鎬性簡澹, 不事中要, 聞史思明請降, 上言:「思明凶險, 因亂竊位, 力強則眾附, 勢奪則人離, 彼雖人面, 心如野獸, 難以德懷, 願勿假以威權。」又言:「滑州防禦使許叔冀, 狡猾多詐, 臨難必變, 請征入宿衛。」時上以寵納思明, 會中使自范陽及白馬來, 皆言思明、叔冀忠懇可信, 上以鎬為不切事機, 戊子, 罷為荊州防禦使;以禮部尚書崔光遠為河南節度使。
張後生興王佋, 才數歲, 欲以為嗣。上疑未決, 從容謂考功郎中、知制誥李揆曰:「成王長, 且有功, 朕欲立為太子, 卿意何如?」揆再拜賀曰:「此社稷之福, 臣不勝大慶!」上喜曰:「朕意決矣。」庚寅, 立成王俶為皇太子。揆, 玄道之玄孫也。
乙未, 以崔圓為太子少師, 李麟為少傅, 皆罷政事。上頗好鬼神, 太常少卿王璵專依鬼神以求媚, 每議禮儀, 多雜以巫祝俚俗。上悅之, 以璵為中書侍郎、同平章事。
贈故常山太守顏杲卿太子太保, 謚曰忠節, 以其子威明為太僕丞。杲卿之死也, 楊國忠用張通幽之譖, 竟無褒贈。上在鳳翔, 顏真卿為御史大夫, 泣訴於上。上乃出通幽為普安太守, 具奏其狀於上皇, 上皇杖殺通幽。杲卿子泉明為王承業所留, 因寓居壽陽, 為史思明所虜, 裹以牛革, 送於範陽。會安慶緒初立, 有赦, 得免。思明降, 乃得歸, 求其父屍於東京, 得之, 遂並袁履謙屍棺斂以歸。杲卿姊妹女及泉明之子皆流落河北;真卿時為蒲州刺史, 使泉明往求之, 泉明號泣求訪, 哀感路人, 久乃得之。泉明詣親故乞索, 隨所得多少贖之, 先姑姊妹而後其子。姑女為賊所掠, 泉明錢二百緡, 欲贖己女, 閔其姑愁悴, 先贖姑女;比更得錢, 求其女, 已失所在。遇群從姊妹及父時將吏袁履謙等妻子流落者, 皆與之歸, 凡五十餘家, 三百餘口, 均減資糧, 一如親戚。至蒲州, 直卿悉加贍給, 久之, 隨其所適而資送之。袁履謙妻疑履謙衣衾儉薄, 發棺視之, 與杲卿無異, 乃始慚服。
六月, 己酉, 立太一壇於南郊之東, 從王璵之請也。上嘗不豫, 蔔云山川為祟, 璵請遣中使與女巫乘驛分禱天下名山大川。巫恃勢, 所過煩擾州縣, 幹求受贓。黃州有巫, 盛年美色, 從無賴少年數十, 為蠹尤甚, 至黃州, 宿於驛捨。刺史左震晨至驛, 門扃鎖, 不可啟, 震怒, 破鎖而入, 曳巫於階下斬之, 所從少年悉斃之, 籍其贓數十萬, 具以狀聞, 且請以其贓代貧民租, 遣中使還京師, 上無以罪也。
以開府儀同三司李嗣業為懷州刺史, 充鎮西、北庭行營節度使。
山人韓穎改造新歷, 丁巳, 初行穎歷。
戊午, 敕兩京陷賊官, 三司推究未畢者皆釋之;已貶、降者續處分。
太子少師房琯既失職, 頗怏怏, 多稱疾不朝, 而賓客朝夕盈門, 其黨為之揚言於朝云:「琯有文武才, 宜大用。」上聞而惡之, 下制數琯罪, 貶幽州刺史。前祭酒劉秩貶閬州刺史, 京兆尹嚴武貶巴州刺史;皆琯黨也。
, 史思明以列將事來盧軍使烏知義, 知義善待之。知義子承恩為信都太守, 以郡降思明, 思明思舊恩而全之。及安慶緒敗, 承恩說思明降唐。李光弼以思明終當叛亂, 而承恩為思明所親信, 陰使圖之;又勸上以承恩為範陽節度副使, 賜阿史那承慶鐵券, 令共圖思明, 上從之。
承恩多以私財募部曲, 又數衣婦人服詣諸將營說誘之, 諸將以白思明, 思明疑未察。會承恩入京師, 上使內侍李思敬與之俱至范陽宣慰。承恩既宣旨, 思明留承恩館於府中, 帷其床, 伏二人於床下。承恩少子在範陽, 思明使省其父。夜中, 承恩密謂其子曰:「吾受命除此逆胡, 當以吾為節度使。」二人於床下大呼而出。思明乃執承恩, 索其裝囊, 得鐵券及光弼牒, 牒云:「承慶事成則付鐵券;不然, 不可付也。」又得簿書數百紙, 皆先從思明反者將士名。思明責之曰:「我何負於汝而為此!」承恩謝曰:「死罪, 此皆李光弼之謀也。」思明乃集將佐吏民, 西向大哭曰:「臣以十三萬眾降朝廷, 何負陛下, 而欲殺臣!」遂榜殺承恩父子, 連坐死者二百餘人。承恩弟承玼免。思明囚思敬, 表上其狀。上遣中使慰諭思明曰:「此非朝廷與光弼之意, 皆承恩所為, 殺之甚善。」
會三司議陷賊官罪狀至範陽, 思明謂諸將曰:「陳希烈輩皆朝廷大臣, 上皇自棄之幸蜀, 今猶不免於死, 況吾屬本從安祿山反乎!」諸將請思明表求誅光弼, 思明從之, 命判官耿仁智與其僚張不矜為表云:「陛下不為臣誅光弼, 臣當自引兵就太原誅之。」不矜草表以示思明, 及將入函, 仁智悉削去之。寫表者以白思明, 思明命執二人斬之。仁智事思明久, 思明憐, 欲活之, 復召入, 謂曰:「我任使汝垂三十年, 今日非我負汝。」仁智大呼曰:「人生會有一死, 得盡忠義, 死之善者也。今從大夫反, 不過延歲月, 豈若速死之愈乎!」思明怒, 亂捶之, 腦流於地。
烏承玼太原, 李光弼表為昌化郡王, 充石嶺軍使。
, 七月, 丙戌, 初鑄當十大錢, 文曰「乾元重寶」, 從禦史中丞第五琦之謀也。
丁亥, 冊命回紇可汗曰英武威遠毘伽闕可汗, 以上幼女寧國公主妻之。以監漢中王瑀為冊禮使, 右司郎中李巽副之;命左僕射裴冕送公主至境上。戊子, 又以司勳員餐郎鮮於叔明為瑀副。叔明, 仲通之弟也。甲子, 上送寧國公主至咸陽, 公主辭訣曰:「國家事重, 死且無恨!」上流涕而還。
瑀等至回紇牙帳, 可汗衣赭袍胡帽, 坐帳中榻上, 儀衛甚盛, 引瑀等立於帳外, 瑀不拜而立, 可汗曰:「我與天可汗兩國之君, 君臣有禮, 何得不拜!」瑀與叔明對曰:「向者唐與諸國為婚, 皆以宗室女為公主。今天子以可汗有功, 自以所生女妻可汗。恩禮至重, 可汗奈何以子婿傲婦翁, 坐榻上受冊命邪!」可汗改容, 起受冊命。明日, 立公主為可敦, 舉國皆喜。
乙未, 郭子儀入朝。
八月, 壬寅, 以青、登等五州節度使許叔冀為滑、濮等六州節度使。
庚戌, 李光弼入朝。丙辰, 以郭子儀為中書令, 光弼為侍中。丁巳, 子儀詣行營。
回紇遣其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將驍騎三千助討安慶緒, 上命朔方左武鋒使僕固懷恩領之。
九月, 庚午朔, 以右羽林大將軍趙泚為蒲、同、虢三州節度使。
丙子, 招討黨項使王仲升斬黨項酋長拓跋戎德, 傳首。
安慶緒之初至鄴也, 雖枝黨離析, 猶據七郡六十餘城, 甲兵資糧豐備。慶緒不親政事, 專以繕台沼樓船、酣飲為事。其大臣高尚、張通儒等爭權不葉, 無復綱紀。蔡希德有才略, 部兵精銳, 而性剛, 好直言, 通儒譖而殺之;麾下數千人皆逃散, 諸將怨怒不為用。以崔乾祐為天下兵馬使, 總中外兵, 乾祐愎戾好殺, 士卒不附。
庚寅, 命朔方郭子儀、淮西魯炅、興平李奐、滑濮許叔冀、鎮西、北庭李嗣業、鄭蔡季廣琛、河南崔光遠七節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將步騎二十萬討慶緒;又命河東李光弼、關內、澤潞王思禮二節度使將所部兵助之。上以子儀、光弼皆元勳, 難相統屬, 故不置元帥, 但以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。觀軍容之名自此始。癸巳, 廣州奏:大食、波斯圍州城, 刺史韋利見逾城走, 二國兵掠倉庫, 焚廬舍, 浮海而去。
, 十月, 甲辰, 冊太子, 更名曰豫。自中興以來, 群下無復賜物, 至是, 始有新鑄大錢, 百官、六軍沾賚有差。
郭子儀引兵自杏園濟河, 東至獲嘉, 破安太清, 斬首四千級, 捕虜五百人。太清走保衛州, 子儀進圍之;丙午, 遣使告捷。魯炅自陽武濟, 季廣琛、崔光遠自酸棗濟, 與李嗣業兵皆會子儀於衛州。慶緒悉舉鄴中之眾七萬救衛州, 分三軍, 以崔乾祐將上軍, 田承嗣將下軍, 慶緒自將中軍。子儀使善射者三千人伏於壘垣之內, 令曰:「我退, 賊必逐我, 汝乃登壘, 鼓噪而射之。」既而與慶緒戰, 偽退, 賊逐之, 至壘下, 伏兵起射之, 矢如雨注, 賊還走, 子儀復引兵逐之, 慶緒大敗。獲其弟慶和, 殺之。遂拔衛州。慶緒走, 子儀等追之至鄴, 許叔冀、董秦、王思禮及河東兵馬使薛兼訓皆引兵繼至。慶緒收餘眾拒戰於愁思岡, 又敗。前後斬首三萬級, 捕虜千人。慶緒乃入城固守, 子儀等圍之, 李光弼引兵繼至。慶緒窘急, 遣薛嵩求救於史思明, 且請以位讓之。思明發範陽兵十三萬欲救鄴, 觀望未敢進, 先遣李歸仁將步騎一萬軍於滏陽, 遙為慶緒聲勢。
甲寅, 上皇幸化清宮;十一月, 丁醜, 還京師。
崔光遠拔魏州;丙戌, 以前兵部侍郎蕭華為魏州防禦使。會史思明分軍為三, 一出邢、洛, 一出冀、貝, 一自洹水趣魏州。郭子儀奏以崔光遠代華, 十二月, 癸卯, 敕以光遠領魏州刺史。
甲辰, 置浙江西道節度使, 領蘇、潤等十州, 以升州刺史韋黃裳為之。庚戌, 置浙江東道節度使, 領越、睦等八州, 以戶部尚書李峘為之, 兼淮南節度使。
己未, 群臣請上尊號曰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;許之。
史思明乘崔光遠初至, 引兵大下, 光遠使將軍李處崟拒之。賊勢盛, 處崟連戰不利, 還趣城。賊追至城下, 揚言曰:「處崟召我來, 何為不出!」光遠信之, 腰斬處崟。處崟, 驍將, 眾所恃也, 既死, 眾無鬥志, 光遠脫身走還汴州。丁卯, 思明陷魏州, 所殺三萬人。
平盧節度使王玄志薨, 上遣中使往撫慰將士, 且就察軍中所欲立者, 授以旌節。高麗人李懷玉為裨將, 殺玄志之子, 推侯希逸為平盧軍使。希逸之母, 懷玉姑也, 故懷玉立之。朝廷因以希逸為節度副使。節度使由軍士廢立自此始。
臣光曰:夫民生有欲, 無主則亂。是故聖人制禮以治之。自天子、諸侯至於卿、大夫、士、庶人, 尊卑有分, 大小有倫, 若綱條之相維, 臂指之相使, 是以民服事其上, 而下無覬覦。其在《周易》, 「上天、下澤, 履。」象曰:「君子以辨上下, 定民志。」此之謂也。凡人君所以能有其臣民者, 以八柄存乎己也。苟或捨之, 則彼此之勢均, 何以使其下哉!
肅宗遭唐中衰, 幸而復國, 是宜正上下之禮以綱紀四方;而偷取一時之安, 不思永久之患。彼命將帥, 統籓維, 國之大事也, 乃委一介之使, 徇行伍之情, 無問賢不肖, 惟其所欲與者則授之。自是之後, 積習為常, 君臣循守, 以為得策, 謂之姑息。乃至偏裨士卒, 殺逐主帥, 亦不治其罪, 因以其位任授之。然則爵祿、廢置、殺生、予奪皆不出於上而出於下, 亂之生也, 庸有極乎!
且夫有國家者, 賞善而誅惡, 故為善者勸, 為惡者懲。彼為人下而殺逐其上, 惡孰大焉!乃使之擁旄秉鉞, 師長一方, 是賞之也。賞以勸惡, 惡其何所不至乎!《書》云:「遠乃猷。」《詩》云:「猷之未遠, 是用大諫。」孔子曰:「人無遠慮, 必有近憂。」為天下之政, 而專事姑息, 其憂患可勝校乎!由是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, 苟得間則攻而族之;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, 苟得間則掩而屠之;爭務先發以逞其志, 非有相保養為俱利久存之計也。如是而求天下之安, 其可得乎!跡其厲階, 肇於此矣。
蓋古者治軍必本於禮, 故晉文公城濮之戰, 見其師少長有禮, 知其可用。今唐治軍而不顧禮, 使士卒得以陵偏裨, 偏裨得以陵將帥, 則將帥之陵天子, 自然之勢也。
由是禍亂繼起, 兵革不息, 民墜塗炭, 無所控訴, 凡二百餘年。然後宋受命。太祖始制軍法, 使以階級相承, 小有違犯, 咸伏斧質。是以上下有敘, 令行禁止, 四征不庭, 無思不服, 宇內乂安, 兆民允殖, 以迄於今, 皆由治軍以禮故也。豈非詒謀之遠哉!
是歲, 置振武節度使, 領鎮北大都護府、麟、勝二州;又置陝虢華及豫許汝二節度使。安南經略使為節度使, 領交、陸等十一州。
吐蕃陷河源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