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治通鑑 漢紀 卷056

【漢紀四十八】
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(丁未, 公元一六七年)
, 正月, 東羌先零圍示殳祤, 掠云陽, 當煎諸種復反。段熲擊之於鸞鳥, 大破之, 西羌遂定。 夫餘王夫台寇玄菟;玄菟太守公孫域擊破之。
, 四月, 先零羌寇三輔, 攻沒兩營, 殺千餘人。
五月, 壬子晦, 日有食之。
陳蕃既免, 朝臣震慄, 莫敢復為黨人言者。賈彪曰:「吾不西行, 大禍不解。」乃入雒陽, 說城門校尉竇武、尚書魏郡霍諝等, 使訟之。武上疏曰:「陛下即位以來, 未聞善政, 常侍、黃門, 競行譎詐, 妄爵非人。伏尋西京, 佞臣執政, 終喪天下。今不慮前事之失, 復循覆車之軌。臣恐二世之難, 必將復及, 趙高之變, 不朝則夕。近者奸臣牢修造設黨議, 遂收前司隸校尉李膺等逮考, 連及數百人。曠年拘錄, 事無效驗。臣惟膺等建忠抗節, 志經王室, 此誠陛下稷、伊、呂之佐;而虛為奸臣賊子之所誣枉, 天下寒心, 海內失望。惟陛下留神澄省, 時見理出, 以厭人鬼喁喁之心。今台閣近臣, 尚書硃寓、荀緄、劉祐、魏朗、劉矩、尹勳等, 皆國之貞士, 朝之良佐;尚書郎張陵、媯皓、苑康、楊喬、邊韶、戴恢等, 文質彬彬, 明達國典, 內外之職, 群才並列。而陛下委任近習, 專樹饕餮, 外典州郡, 內干心膂, 宜以次貶黜, 案罪糾罰;信任忠良, 平決臧否, 使邪正毀譽, 各得其所, 寶愛天官, 唯善是授, 如此, 咎徵可消, 天應可待。間者有嘉禾、芝草、黃龍之見。夫瑞生必於嘉士, 福至實由善人, 在德為瑞, 無德為災。陛下所行不合天意, 不宜稱慶。」書奏, 因以病上還城門校尉、槐裡侯印綬。霍諝亦為表請。帝意稍解, 因中常侍王甫就獄訊黨人范滂等, 皆三木囊頭, 暴於階下, 甫以次辨詰曰:「卿等更相拔舉, 迭為脣齒, 其意如何?」滂曰:「仲尼之言:『見善如不及, 見惡如探湯。』滂欲使善善同其清, 惡惡同其污, 謂王政之所願聞, 不悟更以為黨。古之修善, 自求多福。今之修善, 身陷大戮。身死之日, 願埋滂於首陽山側, 上不負皇天, 下不愧夷、齊。」甫愍然為之改容, 乃得並解桎梏。李膺等又多引宦官子弟, 宦官懼, 請帝以天時宜赦。六月, 庚申, 赦天下, 改元;黨人二百餘人皆歸田裡, 書名三府, 禁錮終身。范滂往候霍諝而不謝。或讓之, 滂曰:「昔叔向不見祁奚, 吾何謝焉!」滂南歸汝南, 南陽士大夫迎之者, 車數千兩, 鄉人殷陶、黃穆侍衛於旁, 應對賓客。滂謂陶等曰:「今子相隨, 是重吾禍也!」遂遁還鄉里。 初, 詔書下舉鉤黨, 郡國所奏相連及者, 多至百數, 唯平原相史弼獨無所上。詔書前後迫切州郡, 髡笞掾史, 從事坐傳捨責曰:「詔書疾惡黨人, 旨意懇惻。青州六郡, 其五有黨, 平原何治而得獨無?」弼曰:「先王疆理天下, 畫界分境, 水土異齊, 風俗不同。它郡自有, 平原自無, 胡可相比!若承望上司, 誣陷良善, 淫刑濫罰, 以逞非理, 則平原之人, 戶可為黨。相有死而已, 所不能也!」從事大怒, 即收郡僚職送獄, 遂舉奏弼。會黨禁中解, 弼以俸贖罪。所脫者甚眾。竇武所薦:硃寓, 沛人;苑康, 勃海人;楊喬, 會稽人;邊韶, 陳留人。喬容儀偉麗, 數上言政事, 帝愛其才貌, 欲妻以公主, 喬固辭, 不聽, 遂閉口不食, 七日而死。 秋, 八月, 巴部言黃龍見。初, 郡人慾就池浴, 見池水濁, 因戲相恐, 「此中有黃龍, 」語遂行民間, 太守欲以為美。故上之。郡吏傅堅諫曰:「此走卒戲語耳。」太守不聽。 六月大水, 勃海海溢。
, 十月, 先零羌寇三輔, 張奐遣司馬尹端、董卓拒擊, 大破之, 斬其酋豪, 首虜萬餘人, 三州清定。奐論功當封, 以不事宦官故不果封, 唯賜錢二十萬, 除家一人為郎。奐辭不受, 請徙屬弘農。舊制, 邊人不得內徙, 詔以奐有功, 特許之。拜董卓為郎中。卓, 隴西人, 性粗猛有謀, 羌胡畏之。十二月, 壬申, 復癭陶王悝為勃海王。丁丑, 帝崩於德陽前殿。戊寅, 尊皇后曰皇太后。太后臨朝。初, 竇後既立, 御見甚稀, 唯采女田聖等有寵。後素忌忍, 帝梓宮尚在前殿, 遂殺田聖。城門校尉竇武議立嗣, 召侍御史河間劉鰷, 問以國中宗室之賢者, 鯈稱解瀆亭侯宏。宏者, 河間孝王之曾孫也, 祖淑, 父萇, 世封解瀆亭侯。武乃入白太后, 定策禁中, 以鯈守光祿大夫, 與中常侍曹節並持節將中黃門、虎賁、羽林千人, 奉迎宏, 時年十二。孝靈皇帝上之上
 孝桓皇帝下建寧元年(戊申, 公元一六八年)
, 正月, 壬午, 以城門校尉竇武為大將軍。前太尉陳蕃為太傅, 與武及司徒胡廣參錄尚書事。時新遭大喪, 國嗣未立, 諸尚書畏懼, 多託病不朝。陳蕃移書責之曰:「古人立節, 事亡如存。今帝祚未立, 政事日蹙, 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, 息偃在床, 於義安乎!」諸尚書惶怖, 皆起視事。己亥, 解瀆亭侯至夏門亭, 使竇武持節, 以王青蓋車迎入殿中;庚子, 即皇帝位, 改元。二月, 辛酉, 葬孝桓皇帝於宣陵, 廟曰威宗。辛未, 赦天下。初, 護羌校尉段熲既定西羌, 而東羌先零等種猶未服, 度遼將軍皇甫規、中郎將張奐招之連年, 既降又叛。桓帝詔問熲曰:「先零東羌造惡反逆, 而皇甫規、張奐各擁強眾, 不時輯定, 欲令熲移兵東討, 未識其宜, 可參思術略。」熲上言曰:「臣伏見先零東羌雖數叛逆, 而降於皇甫規者, 已二萬許落;善惡既分, 餘寇無幾。今張奐躊躇久不進者, 當慮外離內合, 兵往必驚。且自冬踐春, 屯結不散, 人畜疲羸, 有自亡之勢, 欲更招降, 坐制強敵耳。臣以為狼子野心, 難以恩納, 勢窮雖服, 兵去復動;唯當長矛挾脅, 白刃加頸耳!計東種所餘三萬餘落, 近居塞內, 路無險所, 非有燕、齊、秦、趙從橫之勢, 而久亂並、涼, 累侵三輔, 西河、上郡, 已各內徙, 安定、北地, 復至單危。自云中、五原, 西至漢陽二千餘里, 匈奴、諸羌, 並擅其地, 是為癰疽伏疾, 留滯脅下, 如不加誅, 轉就滋大。若以騎五千、步萬人、車三千兩, 三冬二夏, 足以破定, 無慮用費為錢五十四億, 如此, 則可令群羌破盡, 匈奴長服, 內徙郡縣, 得反本土。伏計永初中, 諸羌反叛, 十有四年, 用二百四十億;永和之末, 復經七年, 用八十餘億。費耗若此, 猶不誅盡, 餘孽復起, 於茲作害。今不暫疲民, 則永寧無期。臣庶竭駑劣, 伏待節度。」帝許之, 悉聽如所上, 熲於是將兵萬餘人, 繼十五日糧, 從彭陽直指高平, 與先零諸種戰於逢義山。虜兵盛, 熲眾皆恐。熲乃令軍中長鏃利刃, 長矛三重, 挾以強弩, 列輕騎為左右翼, 謂將士曰:「今去家數千里, 進則事成, 走必盡死, 努力共功名!」因大呼, 眾皆應聲騰赴, 馳騎於傍, 突而擊之, 虜眾大潰, 斬首八千餘級。太后賜詔書褒美曰:「須東羌盡定, 當並錄功勤;今且賜熲錢二十萬, 以家一人為郎中。」敕中藏府調金錢、彩物增助軍費, 拜熲破羌將軍。 閏月, 甲午, 追尊皇祖為孝元皇, 夫人夏氏為孝元後, 考為孝仁皇, 尊帝母董氏為慎園貴人。
, 四月, 戊辰, 太尉周景薨, 司空宣酆免;以長樂衛尉王暢為司空。五月, 丁未朔, 日有食之。以太中大夫劉矩為太尉。六月, 京師大水。癸巳, 錄定策功, 封竇武為聞喜侯, 武子機為渭陽侯, 兄子紹為鄠侯, 靖為西鄉侯, 中常侍曹節為長安鄉侯, 侯者凡十一人。涿郡盧植上書說武曰:「足下之於漢朝, 猶旦、奭之在周室, 建立聖主, 四海有系, 論者以為吾子之功, 於斯為重。今同宗相後, 披圖案牒, 以次建之, 何勳之有!豈可橫叨天功, 以為己力乎!宜辭大賞, 以全身名。」武不能用。植身長八尺二寸, 音聲如鐘, 性剛毅, 有大節。少事馬融, 融性豪侈, 多列女倡歌舞於前, 植侍講積年, 未嘗轉眄, 融以是敬之。太后以陳蕃舊德, 特封高陽鄉侯。蕃上疏讓曰:「臣聞割地之封, 功德是為。臣雖無素潔之行, 竊慕君子『不以其道得之, 不居也』。若受爵不讓, 掩面就之, 使皇天振怒, 災流下民, 於臣之身, 亦何所寄!」太后不許。蕃固讓, 章前後十上, 竟不受封。段熲將輕兵追羌, 出橋門, 晨夜兼行, 與戰於奢延澤、落川、令鮮水上, 連破之;又戰於靈武谷, 羌遂大敗。秋, 七月, 熲至涇陽, 餘寇四千落, 悉散入漢陽山谷間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上言:「東羌雖破, 餘種難盡, 段熲性輕果, 慮負敗難常, 宜且以恩降, 可無後悔。」詔書下熲, 熲復上言:「臣本知東羌雖眾, 而軟弱易制, 所以比陳愚慮, 思為永寧之算, 而中郎將張奐說虜強難破, 宜用招降。聖朝明監, 信納瞽言, 故臣謀得行, 奐計不用。事勢相反, 遂懷猜恨, 信叛羌之訴, 飾潤辭意, 云臣兵『累見折衄, 又言『羌一氣所生, 不可誅盡, 山谷廣大, 不可空靜, 血流污野, 傷和致災。』臣伏念周、秦之際, 戎狄為害, 中興以來, 羌寇最盛, 誅之不盡, 雖降復叛。今先零雜種, 累以反覆, 攻沒縣邑, 剽略人物, 發塚露屍, 禍及生死, 上天震怒, 假手行誅。昔邢為無道, 衛國伐之, 師興而雨;臣動兵涉夏, 連獲甘澍, 歲時豐稔, 人無疵疫。上佔天心, 不為災傷;下察人事, 眾和師克。自橋門以西、落川以東, 故宮縣邑, 更相通屬, 非為深險絕域之地, 車騎安行, 無應折衄。案奐為漢吏, 身當武職, 駐軍二年, 不能平寇, 虛欲修文戢戈, 招降獷敵, 誕辭空說, 僭而無征。何以言之?昔先零作寇, 趙充國徙令居內, 煎當亂邊, 馬援遷之三輔, 始服終叛, 至今為鯁, 故遠識之士, 以為深憂。今傍郡戶口單少, 數為羌所創毒, 而欲令降徒與之雜居, 是猶種枳棘於良田, 養虺蛇於室內也。故臣奉大漢之威, 建長久之策, 欲絕其本根, 不使能殖。本規三歲之費, 用五十四億;今適期年, 所耗未半, 而餘寇殘燼, 將向殄滅。臣每奉詔書, 軍不內御, 願卒斯言, 一以任臣, 臨時量宜, 不失權便。」八月, 司空王暢免, 宗正劉寵為司空。初, 竇太后之立也, 陳蕃有力焉。及臨朝, 政無大小, 皆委於蕃。蕃與竇武同心戮力, 以獎王室, 征天下名賢李膺、杜密、尹勳、劉瑜等, 皆列於朝廷, 與共參政事。於是天下之士, 莫不延頸想望太平。而帝乳母趙嬈及諸女尚書, 旦夕在太后側, 中常侍曹節、王甫等共相朋結, 諂事太后。太后信之, 數出詔命, 有所封拜。蕃、武疾之, 嘗共會朝堂, 蕃私謂武曰:「曹節、王甫等, 自先帝時操弄國權, 濁亂海內, 今不誅之, 後必難圖。」武深然之。蕃大喜, 以手椎席而起。武於是引同志尚書令尹勳等共定計策。會有日食之變, 蕃謂武曰:「昔蕭望之困一石顯, 況今石顯數十輩乎!蕃以八十之年, 欲為將軍除害, 今可因日食斥罷宦官, 以塞天變。」武乃白太后曰:「故事, 黃門、常侍但當給事省內典門戶, 主近署財物耳;今乃使與政事, 任重權, 子弟布列, 專為貪暴。天下匈匈, 正以此故, 宜悉誅廢以清朝廷。」太后曰:「漢元以來故事, 世有宦官, 但當誅其有罪者, 豈可盡廢邪!」時中常侍管霸, 頗有才略, 專制省內, 武先白收霸及中常侍蘇康等, 皆坐死。武複數白誅曹節等, 太后豫未忍, 故事久不發。蕃上疏曰:「今京師囂囂, 道路喧嘩, 言侯覽、曹節、公乘昕、王甫、鄭颯等, 與趙夫人、諸尚書並亂天下, 附從者升進, 忤逆者中傷, 一朝群臣如河中木耳, 泛泛東西, 耽祿畏害。陛下今不急誅此曹, 必生變亂, 傾危社稷, 其難量。願出臣章宣示左右, 並令天下諸奸知臣疾之。」太后不納。是月, 太白犯房之上將, 入太微。侍中劉瑜素善天官, 惡之, 上書皇太后曰:「案《占書》:宮門當閉, 將相不利, 奸人在主傍, 願急防之。」又與武、蕃書, 以星辰錯繆, 不利大臣, 宜速斷大計。於是武、蕃以硃寓為司隸校尉, 劉祐為河南尹、虞祁為雒陽令。武奏免黃門令魏彪, 以所親小黃門山冰代之, 使冰奏收長樂尚書鄭颯, 送北寺獄。蕃謂武曰:「此曹子便當收殺, 何復考為!」武不從, 令冰與尹勳、侍御史祝雜考颯, 辭連及曹節、王甫。勳、冰即奏收節等, 使劉瑜內奏。九月, 辛亥, 武出宿歸府。典中書者先以告長樂五官史硃瑀, 瑀盜發武奏, 罵曰:「中官放縱者, 自可誅耳, 我曹何罪, 而當盡見族滅!」因大呼曰:「陳蕃、竇武奏白太后廢帝, 為大逆!」乃夜召素所親壯健者長樂從官史共普、張亮等十七人, 歃血共盟, 謀誅武等。曹節白帝曰:「外間切切, 請出御德陽前殿。」令帝拔劍踴躍, 使乳母趙嬈等擁衛左右, 取棨信, 閉諸禁門, 召尚書官屬, 脅以白刃, 使作詔板, 拜王甫為黃門令, 持節至北寺獄, 收尹勳、山冰。冰疑, 不受詔, 甫格殺之, 並殺勳;出鄭颯, 還兵劫太后, 奪璽綬。令中謁者守南宮, 閉門絕復道。使鄭颯等持節及侍御史謁者捕收武等。武不受詔, 馳入步兵營, 與其兄子步兵校尉紹共射殺使者。召會北軍五校士數千人屯都亭, 下令軍士曰:「黃門、常侍反, 盡力者封侯重賞。」陳蕃聞難, 將官屬諸生八十餘人, 並拔刃突入承明門, 到尚書門, 攘臂呼曰:「大將軍忠以衛國, 黃門反逆, 何云竇氏不道邪!」王甫時出與蕃相遇, 適聞其言, 而讓蕃曰:「先帝新棄天下, 山陵未成, 武有何功, 兄弟父子並封三侯!又設樂飲宴, 多取掖廷宮人, 旬日之間, 貲財巨萬, 大臣若此, 為是道邪!公為宰輔, 苟相阿黨, 復何求賊!」使劍士收蕃, 蕃拔劍叱甫, 辭色逾厲。遂執蕃, 送北寺獄。黃門從官騶蹋踧蕃曰:「死老魅!復能損我曹員數、奪我曹稟假不!」即日, 殺之。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征還京師, 曹節等以奐新至, 不知本謀, 矯制以少府周靖行車騎將軍、加節, 與奐率五營士討武。夜漏盡, 王甫將虎賁、羽林等合千餘人, 出屯硃雀掖門, 與奐等合, 已而悉軍闕下, 與武對陳。甫兵漸盛, 使其士大呼武軍曰:「竇武反, 汝皆禁兵, 當宿衛宮省, 何故隨反者乎!先降有賞!」營府兵素畏服中官, 於是武軍稍稍歸甫, 自旦至食時, 兵降略盡。武、紹走, 諸軍追圍之, 皆自殺, 梟首雒陽都亭;收捕宗親賓客姻屬, 悉誅之, 及侍中劉瑜、屯騎校尉馮述, 皆夷其族。宦官又譖虎賁中郎將河間劉淑、故尚書會稽魏朗, 云與武等通謀, 皆自殺。遷皇太后於南宮, 徙武家屬於日南;自公卿以下嘗為蕃、武所舉者及門生故吏, 皆免官禁錮。議郎勃海巴肅, 始與武等同謀, 曹節等不知, 但坐禁錮, 後乃知而收之。肅自載詣縣, 縣令見肅, 入閣, 解印綬, 欲與俱去。肅曰:「為人臣者, 有謀不敢隱, 有罪不逃刑, 既不隱其謀矣, 又敢逃其刑乎!」遂被誅。曹節遷長樂衛尉, 封育陽侯。王甫遷中常侍, 黃門令如故。硃瑀、共普、張亮等六人皆為列侯, 十一人為關內侯。於是群小得志, 士大夫皆喪氣。蕃友人陳留硃震收葬蕃屍, 匿其子逸, 事覺, 系獄, 合門桎梏。震受考掠, 誓死不言, 逸由是得免。武府掾桂陽胡騰殯斂武屍, 行喪, 坐以禁錮。武孫輔, 年二歲, 騰詐以為己子, 與令史南陽張敞共匿之於零陵界中, 亦得免。張奐遷大司農, 以功封侯。奐深病為曹節等所賣, 固辭不受。 以司徒胡廣為太傅, 錄尚書事, 司空劉寵為司徒, 大鴻臚許栩為司空。
, 十月, 甲辰晦, 日有食之。十一月, 太尉劉矩免, 以太僕沛國聞人襲為太尉。十二月, 鮮卑及濊貊寇幽、並二州。是歲, 疏勒王季父和得殺其王自立。烏桓大人上谷難樓有眾九千餘落, 遼西丘力居有眾五千餘落, 自稱王。遼東蘇僕延有眾千餘落, 自稱峭王。右北平烏延有眾八百餘落, 自稱汗魯王。
 孝桓皇帝下建寧二年(己酉, 公元一六九年)
, 正月, 丁丑, 赦天下。帝迎董貴人於河間。三月, 乙巳, 尊為孝仁皇后, 居永樂宮, 拜其兄寵為執金吾, 兄子重為五官中郎將。
, 四月, 壬辰, 有青蛇見於御坐上。癸巳, 大風, 雨雹, 霹靂, 拔大木百餘。詔公卿以下各上封事。大司農張奐上疏曰:「昔周公葬不如禮, 天乃動威。今竇武、陳蕃忠貞, 未被明宥, 妖眚之來, 皆為此也。宜急為改葬, 徙還家屬, 其從坐禁錮, 一切蠲除。又, 皇太后雖居南宮, 而恩禮不接, 朝臣莫言, 遠近失望。宜思大義顧復之報。」上深嘉奐言, 以問諸常侍, 左右皆惡之, 帝不得自從。奐又與尚書劉猛等共薦王暢、李膺可參三公之選, 曹節等彌疾其言, 遂下詔切責之。奐等皆自囚廷尉, 數日, 乃得出, 並以三月俸贖罪。 郎中東郡謝弼上封事曰:「臣聞『惟虺惟蛇, 女子之祥』。伏惟皇太后定策宮闥, 援立聖明, 《書》曰:『父子兄弟, 罪不相及』, 竇氏之誅, 豈宜咎延太后!幽隔空宮, 愁感天心, 如有霧露之疾, 陛下當何面目以見天下!孝和皇帝不絕竇氏之恩, 前世以為美談。禮, 『為人後者為之子』, 今以桓帝為父, 豈得不以太后為母哉!願陛下仰慕有虞蒸蒸之化, 俯思《凱風》慰母之念。臣又聞『開國承家, 小人勿用』。今功臣久外, 未蒙爵秩, 阿母寵私, 乃享大封, 大風雨雹, 亦由於茲。又, 故太傅陳蕃, 勤身王室, 而見陷群邪, 一旦誅滅, 其為酷濫, 駭動天下;而門生故吏, 並離徙錮。蕃身已往, 人百何贖!宜還其家屬, 解除禁網, 夫台宰重器, 國命所繫, 今之四公, 唯司空劉寵斷斷守善, 餘皆素餐致寇之人, 必有折足覆餗之凶, 可因災異, 並加罷黜, 征故司空王暢、長樂少府李膺並居政事, 庶災變可消, 國祚惟永。」左右惡其言, 出為廣陵府丞, 去官, 歸家。曹節從子紹為東郡太守, 以它罪收弼, 掠死於獄。 帝以蛇妖問光祿勳楊賜, 賜上封事曰:「夫善不妄來, 災不空發。王者心有所想, 雖未形顏色, 而五星以之推移, 陰陽為其變度。夫皇極不建, 則有龍蛇之孽, 《詩》云:『惟虺惟蛇, 女子之祥。』惟陛下思乾剛之道, 別內外之宜, 抑皇甫之權, 割艷妻之愛, 則蛇變可消, 禎祥立應。」賜, 秉之子也。五月, 太尉聞人襲、司空許栩免;六月, 以司徒劉寵為太尉, 太常汝南許訓為司徒, 太僕長沙劉囂為司空。囂素附諸常侍, 故致位公輔。詔遣謁者馮禪說降漢陽散羌。段熲以春農, 百姓布野, 羌雖暫降, 而縣官無廩, 必當復為盜賊, 不如乘虛放兵, 勢必殄滅。熲於是自進營, 去羌所屯凡亭山四五十里, 遣騎司馬田晏、假司馬夏育將五千人先進, 擊破之。羌眾潰東奔, 復聚射虎谷, 分兵守谷上下門, 熲規一舉滅之, 不欲復令散走。秋, 七月, 熲遣千人於西縣結木為柵, 廣二十步, 長四十里遮之。分遣晏、育等將七千人銜枚夜上西山, 結營穿塹, 去虜一里許, 又遣司馬張愷等將三千人上東山, 虜乃覺之。熲因與愷等夾東、西山, 縱兵奮擊, 破之, 追至谷上下門, 窮山深谷之中, 處處破之, 斬其渠帥以下萬九千級。馮禪等所招降四千人, 分置安定、漢陽、隴西三郡。於是東羌悉平。熲凡百八十戰, 斬三萬八千餘級, 獲雜畜四十二萬七千餘頭, 費用四十四億, 軍士死者四百餘人;更封新豐縣侯, 邑萬戶。 臣光曰:書稱:「天地, 萬物父母, 惟人萬物之靈。但聰明, 作元後, 元後作民父母。」夫蠻夷戎狄, 氣類雖殊, 其就利避害, 樂生惡死, 亦與人同耳。御之得其道則附順服從, 失其道則離叛侵擾, 固其宜也。是以先王之政, 叛則討之, 服則懷之, 處之四裔, 不使亂禮義之邦而已。若乃視之如草木禽獸, 不分臧否, 不辨去來, 悉艾殺之, 豈作民父母之意哉!且夫羌之所以叛者, 為郡縣所侵冤故也;叛而不即誅者, 將帥非其人故也。苟使良將驅而出之塞外, 擇良吏而牧之, 則疆場之臣也, 豈得專以多殺為快邪!夫御之不得其道, 雖華夏之民, 亦將蜂起而為寇, 又可盡誅邪!然則段紀明之為將, 雖克捷有功, 君子所不與也。 九月, 江夏蠻反, 州郡討平之。 丹楊山越圍太守陳夤, 夤擊破之。 初, 李膺等雖廢錮, 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穢朝廷, 希之者唯恐不及, 更共相標榜, 為之稱號:以竇武、陳蕃、劉淑為三君, 君者, 言一世之所宗也;李膺、荀翌、杜密、王暢、劉祐、魏朗、趙典、硃為八俊, 俊者, 言人之英也;郭泰、范滂、尹勳、巴肅及南陽宗慈、陳留夏馥、汝南蔡衍、泰山羊陟為八顧, 顧者, 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;張儉、翟超、岑晊、苑康及山陽劉表、汝南陳翔、魯國孔昱、山陽檀敷為八及, 及者, 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;度尚及東平張邈、王孝、東郡劉儒、泰山胡母班、陳留秦周、魯國蕃向、東萊王章為八廚, 廚者, 言能以財救人者也。及陳、竇用事, 復舉拔膺等;陳、竇誅, 膺等復廢。宦官疾惡膺等, 每下詔書, 輒申黨人之禁。侯覽怨張儉尤甚, 覽鄉人硃並素佞邪, 為儉所棄, 承覽意指, 上書告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別相署號, 共為部黨, 圖危社稷, 而儉為之魁。詔刊章捕儉等。冬, 十月, 大長秋曹節因此諷有司奏「諸鉤黨者故司空虞放及李膺、杜密、硃、荀翌、翟超、劉儒、范滂等, 請下州郡考治。」是時上年十四, 問節等曰:「何以為鉤黨?」對曰:「鉤黨者, 即黨人也。」上曰:「黨人何用為惡而欲誅之邪?」對曰:「皆相舉群輩, 欲為不軌。」上曰:「不軌欲如何?」對曰:「欲圖社稷。」上乃可其奏。或謂李膺曰:「可去矣!」對曰:「事不辭難, 罪不逃刑, 臣之節也。吾年已六十, 死生有命, 去將安之!」乃詣詔獄, 考死;門生故吏並被禁錮。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顧為膺門徒, 未有錄牒, 不及於譴, 毅慨然曰:「本謂膺賢, 遣子師之, 豈可以漏脫名籍, 苟安而已!」遂自表免歸。 汝南督郵吳導受詔捕范滂, 至征羌, 抱詔書閉傳捨, 伏床而泣, 一縣不知所為。滂聞之曰:「必為我也。」即自詣獄。縣令郭揖大驚, , 解印綬, 引與俱亡, 曰:「天下大矣, 子何為在此!」滂曰:「滂死則禍塞, 何敢以罪累君。又令老母流離乎!」其母就與之訣, 滂白母曰:「仲博孝敬, 足以供養。滂從龍舒君歸黃泉, 存亡各得其所。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, 勿增感戚!」仲博者, 滂弟也。龍舒君者, 滂父龍舒侯相顯也。母曰:「汝今得與李、杜齊名, 死亦何恨!既有令名, 復求壽考, 可兼得乎!」滂跪受教, 再拜而辭。顧其子曰:「吾欲使汝為惡, 惡不可為;使汝為善, 則我不為惡。」行路聞之, 莫不流涕。凡黨人死者百餘人, 妻子皆徙邊, 天下豪桀及儒學有行義者, 宦官一切指為黨人;有怨隙者, 因相陷害, 睚眥之忿, 濫入黨中。州郡承旨, 或有未嘗交關, 亦離禍毒, 其死、徙、廢、禁者又六七百人。 郭泰聞黨人已死, 私為之慟曰:「《詩》云:『人之云亡, 邦國殄瘁。』漢室滅矣, 但未知『瞻烏爰止, 於誰之屋』耳!」泰雖好臧否人倫, 而不為危言核論, 故能處濁世而怨禍不及焉。 張儉亡命困迫, 望門投止, 莫不重其名行, 破家相容。後流轉東萊, 止李篤家。外黃令毛欽操兵到門, 篤引欽就席曰:「張儉負罪亡命, 篤豈得藏之!若審在此, 此人名士, 明廷寧宜執之乎!」欽因起撫篤曰:「蘧伯玉恥獨為君子, 足下如何專取仁義!」篤曰:「今欲分之, 明廷載半去矣。」欽歎息而去。篤導儉經北海戲子然家, 遂入漁陽出塞。其所經歷, 伏重誅者以十數, 連引收考者布遍天下, 宗親並皆殄滅, 郡縣為之殘破。儉與魯國孔褒有舊, 亡抵褒, 不遇, 褒弟融, 年十六, 匿之。後事洩, 儉得亡走, 國相收褒、融送獄, 未知所坐。融曰:「保納捨藏者, 融也, 當坐。」褒曰:「彼來求我, 非弟之過。」吏問其母, 母曰:「家事任長, 妾當其辜。」一門爭死, 郡縣疑不能決, 乃上讞之, 詔書竟坐褒。及黨禁解, 儉乃還鄉里, 後為衛尉, , 年八十四。夏馥聞張儉亡命, 歎曰:「孽自己作, 空污良善, 一人逃死, 禍及萬家, 何以生為!」乃自翦須變形, 入林慮山中, 隱姓名, 為冶家傭, 親突煙炭, 形貌毀瘁, 積二三年, 人無知者。馥弟靜載縑帛追求餉之, 馥不受曰:「弟奈何載禍相餉乎!」黨禁未解而卒。初, 中常侍張讓父死, 歸葬穎川, 雖一郡畢至, 而名士無往者, 讓甚恥之, 陳寔獨吊焉。及誅黨人, 讓以寔故, 多所全宥。南陽何顒, 素與陳蕃、李膺善, 亦被收捕, 乃變名姓匿汝南間, 與袁紹為奔走之交, 常私入雒陽, 從紹計議, 為諸名士罹黨事者求救援, 設權計, 使得逃隱, 所全免甚眾。初, 太尉袁湯三子, 成、逢、隗。成生紹, 逢生術。逢、隗皆有名稱, 少歷顯官。時中常侍袁赦以逢、隗宰相家, 與之同姓, 推崇以為外援, 故袁氏貴寵於世, 富奢甚, 不與它公族同。紹壯健有威容, 愛士養名, 賓客輻湊歸之, 井、柴轂, 填接街陌。術亦以俠氣聞。逢從兄子閎, 少有操行, 以耕學為業, 逢、隗數饋之, 無所受。閎見時方險亂, 而家門富盛, 常對兄弟歎曰:「吾先公福祚, 後世不能以德守之, 而競為驕奢, 與亂世爭權, 此即晉之三郤矣。」及黨事起, 閎欲投跡深林, 以母老, 不宜遠遁, 乃築土室四周於庭, 不為戶, 自牖納飲食。母思閎時, 往就視, 母去, 便自掩閉, 兄弟妻子莫得見也。潛身十八年, 卒於土室。初, 范滂等非訐朝政, 自公卿以下皆折節下之, 太學生爭慕其風, 以為文學將興, 處士復用。申屠蟠獨歎曰:「昔戰國之世, 處士橫議, 列國之王至為擁彗先驅, 卒有坑儒燒書之禍, 今之謂矣。」乃絕跡於梁、碭之間, 因樹為屋, 自同傭人。居二年, 滂等果罹黨錮之鍋, 唯蟠超然免於評論。臣光曰:天下有道, 君子揚於王庭, 以正小人之罪, 而莫敢不服;天下無道, 君子囊括不言, 以避小人之禍, 而猶或不免。黨人生昏亂之世, 不在其位, 四海橫流, 而欲以口舌救之, 臧否人物, 激濁揚清, 撩虺蛇之頭, 踐虎狼之屬, 以至身被淫刑, 禍及朋友, 士類殲滅而國隨以亡, 不亦悲乎!夫唯郭泰既明且哲, 以保其身, 申屠蟠見幾而作, 不俟終日, 卓乎其不可及已!庚子晦, 日有食之。十一月, 太尉劉寵免;太僕扶溝郭禧為太尉。鮮卑寇并州。長樂太僕曹節病困, 詔拜車騎將軍。有頃, 疾瘳, 上印綬, 復為中常侍, 位特進, 秩中二千石。高句驪王伯固寇遼東, 玄菟太守耿臨討降之。
 孝桓皇帝下建寧三年(庚戌, 公元一七零年)
, 三月, 丙寅晦, 日有食之。征段熲還京師, 拜侍中。熲在邊十餘年, 未嘗一日蓐寢, 與將士同甘苦, 故皆樂為死戰, 所向有功。 夏, 四月, 太尉郭禧罷;以太中大夫聞人襲為太尉。秋, 七月, 司空劉囂罷;八月, 以大鴻臚梁國橋玄為司空。九月, 執金吾董寵坐矯永樂太后屬請, 下獄死。冬, 鬱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烏滸人十餘萬, 皆內屬, 受冠帶, 開置七縣。涼州刺史扶風孟佗遣從事任涉將敦煌兵五百人, 與戊己司馬曹寬、西域長史張宴將焉耆、龜茲、車師前、後部, 合三萬餘人討疏, 攻楨中城, 四十餘日不能下, 引去。其後疏勒王連相殺害, 朝廷亦不能復治。初, 中常侍張讓有監奴, 典任家事, 威形喧赫。孟佗資產饒贍, 與奴朋結, 傾竭饋問, 無所遺愛。奴咸德之, 問其所欲。佗曰:「吾望汝曹為我一拜耳!」時賓客求謁讓者, 車常數百千兩, 佗詣讓, 後至, 不得進, 監奴乃率諸倉頭迎拜於路, 遂共輿車入門, 賓客咸驚, 謂佗善於讓, 皆爭以珍玩賂之。佗分以遺讓, 讓大喜, 由是以佗為涼州刺史。
 孝桓皇帝下建寧四年(辛亥, 公元一七一年)
, 正月, 甲子, 帝加元服, 赦天下, 唯黨人不赦。二月, 癸卯, 地震。三月, 辛酉朔, 日有食之。太尉聞人襲免;以太僕汝南李咸為太尉。大疫。司徒許訓免;以司空橋玄為司徒;
, 四月, 以太常南陽來艷為司空。
, 七月, 司空來艷免。癸丑, 立貴人宋氏為皇后, , 執金吾酆之女也。司徒橋玄免;以太常南陽宗俱為司空, 前司空許栩為司徒。帝以竇太后有援立之功,
, 十月, 戊子朔, 率群臣朝太后於南宮, 親饋上壽。黃門令董萌因此數為太后訴冤, 帝深納之, 供養資奉, 有加於前。曹節、王甫疾之, 誣萌以謗訕永樂宮, 下獄死。鮮卑寇并州。
��空。
以越騎校尉竇武為城門校尉。武在位, 多辟名士, 清身疾惡, 禮賂不通。妻子衣食裁充足而已。得兩宮賞賜, 悉散與太學諸生及丐施貧民。由是眾譽歸之。
匈奴烏桓聞張奐至, 皆相率還降, 凡二十萬口;奐但誅其首惡, 餘皆慰納之。唯鮮卑出塞去。朝廷患檀石槐不能制, 遣使持印綬封為王, 欲與和親。檀石槐不肯受, 而寇抄滋甚。自分其地為三部: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, 接夫餘、濊貊二十餘邑, 為東部;從右北平以西, 至上谷十餘邑, 為中部;從上谷以西至敦煌、烏孫二十餘邑, 為西部。各置大人領之。